Wishlist 0 ¥0.00

此时“王的女人”做演讲,莫非预示着什么吗?

腾讯娱乐讯 6月25日晚,由腾讯娱乐发起的“星空演讲”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田朴珺作为嘉宾登台,对社会的“偏见”展开讨论,表达了对自己被打上“王的女人”的烙印的无奈,并透露自己自幼的人生信念:我发誓这辈子不要依靠男人,我发誓我一定要比男人强。

尽管“笨笨牌红烧肉”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但如今人们提起田朴珺,仍逃不开这个话题。自从与王石的恋情曝光,她就与邓文迪、翁帆并列,成了靠年轻美貌结交成功男士、跻身上流社会的“心机女”典型。

前不久,与默多克离婚的邓文迪靠时装周上与小自己17岁男友的甜蜜挽手照,让一部分人“黑转粉”:能让世界传媒巨头花亿万美金离婚只为娶她、又能赢得“小鲜肉”之心的女人,一定有围观群众所不了解的魅力。而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振宁翁帆“爷孙恋”,12年后也呈现出岁月静好之态。

田朴珺也没有停下自己的事业。她出演《甄嬛传》,在著名时尚杂志《智族GQ》开专栏,出版个人随笔集,拍纪录片,还获得了联合国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署颁发的“年度突破女性”奖。

然而,人们讨论的仍然是“默多克小三”和“28岁嫁82岁爷爷”,“就像我今天出现在这里,很多人第一反应依然是:‘哦,这就是那个王的女人。’”她叹气,“偏见就是这样——你还没来得及被了解,就已经被判断。”

田朴珺现场发起调查:听过“如果是个男孩就好了”这句话的女生请举手,不少人响应。她自己就听过,而且来自自己的父亲,这就是她发誓“这辈子不要依靠男人”的由来。

而在“笨笨红烧肉”之前,田朴珺就因“N线女星强吻巴乔”的新闻“火”过一回。从那时起,她就知道了舆论的偏见:无论一个女演员做什么,都会被认为是炒作。

面对这一切,田朴珺的做法是,忽略那些偏见,做自己。“你知道大脑是怎么变成蓝色的吗?我知道。”原来,曾经她辛苦工作到每天只睡4小时,CT扫描显示大脑变成了蓝色。这件事让她坚信了一个道理:只要你努力,任何性别偏见与能力偏见都不是问题。

也许真如主持人梁文道所说,有一天,田朴珺不再是“王的女人”,而是王石变成了“田的男人”。

田朴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田朴珺。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偏见这个话题。其实我觉得作为地球上普通的一员,我们很难避免对他人产生偏见,同时也很难避免被偏见。就好像今天我站在这,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哦,就是那个王的女人。”

偏见就是这样,你还没有来得及被了解,就已经被判断。只要你被分类成什么星座,什么血型,什么地域,可能你都会被偏见。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在座有很多女孩,我想问一下,在你们小的时候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

“要是有个男孩就好了”,听过这句话的女生请举下手,看来还是有不少的。

我们再做一个小测试,无论男女,你们小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看看那个老谁家的小谁,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听过这句话的请举手。

我小的时候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对我日后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很大的影响。

我爸爸是一个很严格的人,可能有很多小姑娘都是爸爸抱着长大的,但我不是,基本上从我会走路起,他从来没有抱过我。他永远都是跟我说,你不会好好走路吗?自己走。如果在家里打一个电话,我想稍稍嗲声嗲气的像一个女生一样和同学说话,我爸爸就会在旁边说,“不会好好说话吗?”我就永远只能说“你好,什么事”,就是这样的。

到了我10岁那一年,有一天我跟小伙伴一起玩,跑回家去拿皮筋,结果发现我爸妈站在阳台上,然后,我听见我爸对我妈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做梦都想要个儿子。

我永远难忘那幅景象,那是一个傍晚,整个色调都是橘黄色的,我妈妈什么都没有说,但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女儿默默地哭着走了。我记得当时我在楼底下的小角落里面大概哭了快一个晚上,我跟自己说,我发誓这辈子不要依靠男人,我发誓这辈子要比男人强。

我不否认我性格里有很多好胜的一面,而这种力量,正是从偏见开始的。

在校园生活里,有关性别的偏见也会存在。尤其是女孩子更为多,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和男人一样拼搏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有人说你爱显摆,喜欢拔尖。但是对于男人就会说,不错,有领导力,将来是员大将。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也是Facebook的CEO谢丽尔·桑德伯格曾在书里面写过一句话,他说当他在职场上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的时候,他发现如果是男生做的这件事情,比如说这个人的名字叫做Howard,和这个事情是女生可能叫做Heidi,同样的事情一二三四五的完成,可能人们对她的评价会不一样。

为什么?因为这个社会给予女性太多的偏见和太多的束缚在这里。告诉我们,你该怎么样,你不该怎么样。很多了解我的人都知道说,田朴珺,你其实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特别像一个男孩,就是一个女汉子。但是我并不喜欢女汉子的称呼。为什么?其实我在生活当中碰见过很多男人他们并不是那么敢担当,那么勇敢的面对一切,为什么要把汉子的这个称呼分成男,或者女,而不是真和假呢?

在我眼里只有两类人,靠谱的人和不靠谱的人,能干的人,不能干的人,为什么我们要用性别去区分男、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多事情我特别不服,一路就从演艺圈到地产界到最后自己创业,经历了很多很多跨界、折腾,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不断接受挑战的权利和有勇气去面对这一切。

大概是在两三年前我回到上海,有一次很难得的机会跟我爸爸两个人独处,因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家人。那天我们开车出去,坐在车上的时候,他突然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现在幸福感挺强的,我的那些同事,有儿子的那些人他们现在都在做啃老族,花爸妈的钱买房子,但是我觉得我女儿挺能干的,我觉得我的女儿比那些男孩强。他说完这些话的时候,我当时把车窗摇下来,努力的把头转向另外一边,因为我不想让他看到我眼睛里的眼泪,我不想让他看到我等他这句话等了快20年了。

刚刚说完关于性别的偏见,我想聊一聊关于舆论的偏见。

可能很多人知道我是因为红烧肉这件事,但是其实2007年我就火过一次了。原谅我没有把那张照片放上去,因为那张照片实在拍得太丑了。那个新闻的标题是:“某N线女演员强吻球星”。今天我要说明两点,第一我绝对不是为了某N线,N线的数值到底是第几线。

第二,我也不是要洗白自己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当舆论的压力第一次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是如何去面对的。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7年,当时巴乔来中国,巴乔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我估计每个在座的球迷心目当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球星,我的那个如果此生唯一要见的球星就是巴乔,因为大概在1994年世界杯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巴乔踢飞一脚球那么的孤独、无助,那么的忧郁,我10岁的幼小心灵瞬间就喜欢上了这个球星。我发誓,我说这辈子如果只见一个球星的话,这个人就是巴乔。

2007年巴乔来中国了。我觉得这大概是我这辈子唯一的机会能跟我爱的球星这么近距离的见一面。我就想,怎么办?我就给我的一个做记者的媒体朋友打电话,我说你能不能带我去见巴乔?他说,可以啊,几月几日,到什么地方集合,准时到就行。我按照规定的时间到了,结果,大巴开走了,他说因为我们车坐满了。我当时急得都快哭了,粉丝都知道那种心情。

我真的觉得完了,我这辈子就要错过这么一次跟他见面的机会了。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工作人员,他胸前挂了一个工作牌,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我就冲上去跟他说,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我能不能坐你们的车去见巴乔。这个善良的工作人员说,行吧,行吧,我今天也有把他请到现场,谢谢他,当时给了我这个机会。

当时,上了车之后,我们就聊天,说为什么你喜欢巴乔等等。后来,主办方忽然觉得我们应该派一个球迷给巴乔献一束花,结果因为我形象各方面还可以,就很荣幸的被选上了。当然我也很高兴给了巴乔一个拥抱,但是具体那张照片为什么变成了强吻,我觉得可能是取景的一个角度问题,因为说实话,我确实没有勇气强吻谁。

结果这件事情就上了新闻和媒体,我忽然就觉得我怎么成了我爸爸口中举止轻浮的女子,我就在家里哭,哭了五天。我觉得自己像祥林嫂一样,当然我知道那个记者并没有要黑我的意思。我估计如果按标题党来算,他应该算中国第一代标题党,所以他可能还觉得这是挺成功的一个炒作。所以,我就跟人说,其实我特别委屈,我是如何如何,怎么怎样。但是,那个时候这就是我对于这件事情所承受所有的压力。

当然过了几天,那个记者居然还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跟我说,你知道吗,过两天要来一个篮球明星。上次咱们炒作的那个噱头还不错,要不然咱们再联手一次吧,你说我除了哭笑不得,还有什么呢?

当然之后的几年,我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包括当演员、作家,到创业者,其实,有的是演绎,有的是真实,有的是挖苦,有的是……你懂的。反而我对这些看得越来越淡,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解释的。我这两天在剪片,我前段时间去英国拍的《Think LONDON》那个片子,其中有人说了一句话,这句话特别有勇气,我也想送给大家。

他说:如果你知道你的目标在哪,然后你也知道你要做什么,你也相信你能做到,你就去为之战斗吧。其实很多话你不需要去做更多的解释,更多的说明,时间能够证明一切。但是反过来,我也想问在座的诸位一句,如果这些被议论的人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各种年龄层和时间段,可能我们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偏见。如果你问我,我觉得面对偏见我会做三件事情。

第一,不模仿别人,坚持做你自己。拿我个人来举例,我读书的时候语文还不错,宏伟的目标是希望考上复旦或者北大的新闻系,但是我数学太差了。我考虑说,怎么办呢?我只能考不用考数学的艺术类院校,但是当我进入演艺圈之后,我发现我的性格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适合这个行业,于是我就开始进入到地产,开始去学会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当然我现在在创业,也在带团队,目前来讲我觉得我运营的还可以,其实并不是说我比别人聪明,而是你能够正视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之后还能面对这一切,找到自己的所长。

第二件事情,我觉得就是要树立你的职业自信。可能会有人问,怎么树立你的职业自信?坚持、专业,最简单的就是这个回答。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比喻呢?我刚进入地产领域的时候,20岁出头,我和我一个男同事一起去跟别人谈事,我也穿职业正装,可是我永远被当做他的女秘书,客户谈事的时候永远是对着他,我就好像是旁边的速记员,但是那个哥们办事特别不靠谱,可是我也没有办法跟客户说,那怎么办,当客户打电话找不到他的时候,我就成了24小时都在的人,你打电话永远能找到我,你告诉我,几点钟要完成这件事情,我一定会在你规定的时间,甚至在那时间之前完成。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的大脑会是蓝色的吗?有人知道吗?我前年去医院体检,医生跟我说,你脑子的局部区域已经是蓝色的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太缺觉了,我说可是我每天睡四个小时我觉得够了。他说,当一个人常年处于缺觉的状态的时候,脑子的一个区域就会是蓝色的,请相信我,当你工作到脑子成蓝色的时候,没有人会怀疑你能不能吃苦,没有人怀疑你能不能做事,没有人对你的性别有偏见。其实你想证明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就够了。

第三,永远不要为“伪命题”辩解。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帖子,仔细想想其实意味深长:

有三个正常人被误送进了精神病院。要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请问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甲说我没有精神病地球是圆的,于是他讲了一个下午地球是圆的理论,医生说这个病人病得很严重,赶快送进重症病房。

到了乙的时候,乙说,我和各个大国的领导人都是朋友,我跟他们非常熟,于是他说了普京、克林顿等等这些人的名字。然后医生说这个患者病得也不轻,请送到重症病房。到了丙的时候,你们知道丙是怎么做的吗?丙什么都没有说,医生说你要干什么,他点点头,医生说你不能这么做,他点点头,护士给他刮胡子的时候他还会说谢谢,很快他就被放了出去。

其实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荒谬,但是它讲明了一个道理,当你陷入一个伪命题的时候,你越想解释,其实越苍白无力。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个方向,你花时间去证明你的清白,其实可能是朝着反方向做的。而我想说的是,通过行为,通过时间去证明一切。

在这儿,我特别想谢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那些给了我爱和关怀的人,谢谢大家能够一路支持我走过来。但是,其实我也要感谢那些给了我偏见的人,其实是他们的言语给了我另外一种动力,让我知道我要朝那个不是他们认为的方向去努力。我甚至有的时候希望他们能保持这个观点,他会给我一种反作用力来牵制着我。我也要谢谢我的两次哭泣和蓝色大脑,是它们告诉我,我需要坚强的面对,不需要用任何的言语证明,有行动就够了。

最后有一句话是海明威说的,我喜欢的这句话在《老人与海》里,他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后来那些受过的伤,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坚强的地方。”

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后头出了一点事,外头有人要想办法拿我们工作人员的工作证,要抢证,想混进来,估计是你的粉丝,被我们拒绝了。我们怕她冲上来强吻你,我觉得你刚才讲得太好了,关于从小到大遇到的种种偏见,尤其是身为女性在今天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偏见这个问题我特别特别感兴趣。因为我是一个男人,我常常恨自己没有办法完全体会在这个地球上面跟我分享这个大地的另外一半人她们的心情,她们身体的感知,因为我始终觉得今天这个世界是对女性充满许许多多的偏见。你觉得我们是不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很严重呢?

田朴珺:当然,因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高职位的就业率来讲,女性只占到13%,而男性有87%,如果按50:50的比例,我们还差了很大的数值。

主持人:我还注意到有时候比如说我们在学校,相信在场也有很多的同学,我发现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我们整个教育系统是越到幼儿园女老师特别多,越在大学,就是男老师特别多,整个都是倒过来的,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逐渐平衡过来,扳正这个现象,你要多多加油。

田朴珺:每个人心目当中都有一个浮云遮不住的山峰,我们攀爬就好了。

主持人:谢谢。其实我真的是特别特别的受不了一些我们平常对待性别问题的一些做法,老实讲大家会笑,但是我是认真的,我甚至连我身边的同事,比如说喊人在餐厅点餐,叫姑娘们美女我都会觉得很难受,不是说那些姑娘不是美女,但是你为什么这样喊人呢?

为什么中医特别讲究忌生冷?一个所谓多元化社会,也应该尊重不吃生冷人的选择

  只要是去看中医,“忌生冷”几乎会被每个医生嘱咐,不论这人得什么病,即便是上火也一样,中医可以针对上火开去火药,但从来不会建议多喝冰水、吃冷食去火的。“忌生冷”,就是不要吃生的,温度低的食物,而历代长寿者,也多是遵循这一铁律。  

   明代的中医经典《景岳全书》中写过:“柳公度者,善於摄生。或问其致寿之术。则曰:我无他也,但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此得善养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寿。”柳公度是唐代人,与大书法家柳公权是堂兄弟,《旧唐书》中描述说:“公度善摄生,年八十余,步履轻便。或祈其术。曰: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都是强调通过保温来节约元气。

     中医所谓的元气,指的是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能量和功能。只要人活着,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喘气,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包括吃饭,消化食物,也必须有热量支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三大类食物,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的,吃进去之后,人体不可能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这个消化过程就是要消耗热量的。 

    比如吃一个鸡蛋,要先用牙齿咬碎,之后进入消化道,再被消化系统的各种酶,将这些细小的食物颗粒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比如将淀粉分解成单糖、将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被吸收,这个这些过程消耗的热量,被称为“食物热效应” ,我们吃完饭后,都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不同的食物,“食物热效应”不同,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为5%-6%, 脂肪的最低,是4%-5%。我们一般吃的都是混合性食物,“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千卡能量食物,大约需要消耗 200千卡能量来消化食物,留给身体的只有1800千卡。 

    如果这个食物还是冷的,甚至是冰冻过的,消化它消耗的热量就会更多,因为负责消化食物的生物酶,要在体温这个温度时才开始工作,如果你吃进去的食物低于这个温度,身体先要消耗能量把食物捂热,至少要达到36度作用,消化这种食物所消耗的热量,就要在原本的“食物热效应”的基础上再加量了,而无论这个热量用来做什么,只要是需要,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就要工作,能量需要得越多,身体就越辛苦,越累。

     研究发现,冬泳的人很少有得乳腺癌的,因为她们在严寒状态下,为了维持体温而消耗的热量很大,乳腺癌多发于热量过剩的问题在她们身上不存在了,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寒冷状态下,人的能耗是增加的。

     冬泳虽然能耗增加,但身体器官组织的能力在锻炼的同时也会随之增加,这个耗能的过程是积极的。但吃生冷食物却不是,它是身体被动的消耗,产生的效果也是负性的,用中医理论说,就是伤脾胃,伤元气,柳公度能健康长寿,和他避免了这一环节对身体的消耗有直接关系。 

    生物学家观察过原始森林里的蟒蛇,他们发现,蟒蛇在吃完了一头小鹿之后会安静地趴在原地,对外来的侵犯也失去了攻击性。但是,如果同样是一头小鹿,煮熟了再给蟒蛇吃,蟒蛇吃完之后,攻击性丝毫不受影响。很显然,生肉的消耗远大于熟肉,连蟒蛇这么强健的低等动物都会被一顿生肉耗累了,更何况人呢?另一个数据可能更有说服力: 

    考古研究者发现,人类的脑容量,在一个时间点上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那个时候,正是人类学会用火的时候。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地吃生冷了,身体才有了余力或者说有了足够的热量,推进大脑的进化。 

   无论是生蚝,刺身,还是冰欺凌,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牛奶,这些欧化的食物都是中医讲的“忌生冷”中的大忌,一方面它们是高蛋白食物,另一方面是因为温度低,消化它们就是给身体增加负累,是最伤脾气,最伤元气的,而中国人的很多疾病,也是随着这些欧化食物和饮食方式的进入而出现的,原因也在这里。中国人是食草民族,身体的能量和能力都非欧洲人可比。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尹建莉 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 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 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 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 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 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 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 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 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 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 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 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 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 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 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 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孩子幼小的时候,往往正是父母开始打拼的时候,但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年 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吧,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 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 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少去;屋子很乱,由它;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 的,何况也就几年的时间。

事实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充其量只是个借口而已。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孩子交给老人带,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两害相 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选择了寄宿。但我认为,当家庭生活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家长要慢慢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慢 慢用科学教育思想去影响老人,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寄宿存在的问题认 识不清。把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圆圆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 从心、圆圆状态最不佳的3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 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3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圆圆留下一 些负面的东西,“排毒”需要很多年。(访问https://git.io/ogate看惊人内幕)每次聊起来那3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女儿高中没再寄宿,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化。

  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出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

实际情况是: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 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学生本身素质就比较好,并且学校也能给学 生带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伊顿公学如同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而成,即使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遇到有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去寄宿,我总是回答,哪怕上一个 条件差些的学校,也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了重点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家长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接受。我 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几年,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上初中时为了上省级重点校再次选择寄宿。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 时时流露的忧郁和紧张,我对孩子说还是选择一所在妈妈身边的普通学校吧,能天天见到妈妈比上重点校重要。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坚定地摇摇头,不,上重点 校重要!

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过上寄宿生活,许多 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 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想读更多此类好文请加微信:harvard8888)。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刘希彦:一位好中医,就是一所全科医院(前提是好中医)

参照西法的中医分科,分成中医、中药、针灸;分成妇、幼、内、外、皮肤等科,这是对中医活生生的割裂和肢解。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一位好中医,一定是位全科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位病人牙疼,去口腔科拔牙,因为医生手抖了一下,拔出的牙没夹稳,掉进喉咙。医生嘱咐病人赶紧去耳鼻喉科。病人跑得有点急,到了喉科,一检查,牙齿已经下滑到胃了。病人又跑到肠胃科,一番胃镜检查,掉落的牙已经没在胃里了......最后,病人扒了裤子在肛肠科翘起了屁股,肛肠科医生扳开一检查,惊呼:天啊,您怎么在肛门长了一颗牙?请赶紧去口腔科拔牙!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

   但是或多或少能折射一点医疗分科的一些现实弊端。很多病人去医院就诊,常常都不知道该挂什么科。而对于中医而言,现在从院校教育开始,就分成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其中,中医临床又细分为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等,甚至分得更细。在中医医院、国医堂的专家栏上,往往这样注明:某某教授擅长肝病,某某专家专攻妇科,某某是温病学专家擅长热病......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民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民间中医也不过是“一招治天下”。比如靠一两个秘方,就打出专治皮肤顽疾,专治头痛,专治妇科肌瘤......这样的路子,是否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中医分科的弊端

我有时会被问到主治什么?我猜对方大概是在问我主攻哪一科?我一直认为,分科是对中医活生生的割裂和肢解。原本一体的医、药以及针灸被不合理地强行分开好理解。而中医临床按西医那种内、外、妇、幼、皮肤等各科是否合适?

设皮肤科吗?

疮疡的根源很多属内科。比如鹅口疮,有时病因竟是肠痈,也就是肠子长疮。光在皮肤表面抹膏药,抹一辈子也不会好。胡希恕先生就有医案:附子薏仁败酱散,内治去肠痈,肌表的鹅口疮自然好了。

设精神料吗?

对于精神病,西药反正就着眼于大脑,一律用安定、氯氮平等等中枢神经抑制药。经方中医可不是这么干。所谓的“精神病”,根源常在大脑之外。比如抵当汤(丸)证,治因小腹瘀血导致的“精神病”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还有的“精神病”甚至只是因为大便被堵到了,比如阳明大承气汤的发狂谵语等大脑症状,得从消化内科入手通大便。

设肿瘤科吗?

中医治疗癌症,并不是只是用用半边莲、蛇舌草等所谓的抗癌药物那么简单。当然,也不该复制到谈癌色变无从下手。对于学通《伤寒杂病论》的大夫来说,治癌症与治感冒,在方法论上无本质区别。比如我们不止一次用大柴胡汤治直肠癌,用柴胡剂、用茵陈五苓散合建中方剂治肝硬化。

设中医美容科吗?

不精研内科及湿水瘀等杂症,祛斑、美颜、减肥能有效?有效也是暂时的。设不孕专科?整个人体运行不恢复,宫寒不温暖,瘀血不逐除,淋漓不尽不解决,肌瘤不消除,肝郁痞塞不打通,气血不回复,如何得孕......就不一一举例了。

中医分科的由来

中医分科,其实也就还是几十年来的事。历代名医,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都不是只治疗某一类疾病的专科大夫。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几乎无所不治。自古以来,中医也通常是医药不分家的,自己开方,自己备药,名医通常都是精通药学的,典型的如写出中药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也有医书《奇经八脉考》和《频湖脉学》传世。清代名医汪昂,也写有经典药书《本草备要》。同时,古时候大夫诊治时,针灸和方剂常常相互为用。

就在民国时期,中医也没分科的。民国的中医师大多是以私人诊所的形式行医的。我们熟知的中医大家胡希恕、祝味菊、郓铁樵、曹颖甫等等,当年都是开过私人诊所的。传统的中医培养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授。

那么,中医的整体性为什么反倒被打破了呢?

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国内缺医少药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医,更准确的说是大力发展中西结合。可传统的中医培养方式周期太长,显然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先后成立多所中医学院,并参照西医教育模式,分设学科。这样,就将本为一体的中医、中药分开,并将中医临床按各科进行细分。现在的执业医师考试,更是从法律意义上,将方剂、针灸、中药完全分开。执业针灸师是没有处方权的,执业中医师也不能使用针灸。执业中药师,不能从事治疗。这样,在大家的观念里,中医和西医一样,也是严格分科的。甚至去中医院就诊时,也自觉地挂皮肤科、外科、内科......

各种“标”,常常是同一个“本”

大家都知道中医强调治病治本。可是,当医生习惯了分科的模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疾病也分科。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局限性思维。容易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思路。而很多时候,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其实原因只有一个。

比如说体内的水湿,往头走可以晕眩,如苓桂术甘证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又如真武汤证的“振振欲僻地”;

水湿(水饮)渗滞上焦可能咳嗽,如小青龙汤证;

湿阻心下,可能呕逆,可能不欲食;

水走肠间,可能会溏泄,可能小便不利;

水滞下焦,可能会脚肿,可能引发西医说的泌尿系疾病,如五苓散证、猪苓汤证;

水湿入了经络骨节可以导致关节冷痛,也就是常说的风湿;

水湿充斥肌肉,会身重;

水湿走皮间会肿胀,也可能长湿疹等皮病;

水湿还可以引发失眠......

也就是说,同一个本——水湿,可以引发不同的标,同一个原因导致不同疾病,引发各种症状,牵涉到各科。

所以,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不能分科,也分不了科。否则,与盲人摸象何异?而能整体上把握人体运行大秩序的,自然也是一位全科大夫了。

About Us

Since 1996, our company has been focusing on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web hosting, server hosting, website construction, e-commerce and other Internet services, and constantly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providing enterprise-level solutions and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rvice support". As a Dell Authorized Solution Provider, we also provide hardware product solu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any's services.
 

Contact Us

Address: No. 2, Jingwu Road,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hone: 0086-371-63520088 

QQ:76257322

Website: 800188.com

E-mail: 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