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精英--读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作者:暮初
 
    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主人公丁元英说过一句“经典”的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这当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歪曲和调侃。但是,如果拿掉以马克思主义名义的包装,这句话中却不乏合理的成份。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首创“香格里拉”一词的的英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一句名言,“许多宗教都有其适度的真理”。也许,对丁元英的话也可以给予适度的肯定。
    我恍惚之间的理解是,《遥远的救世主》的作者认为假如一个人自信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相信客观规律总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他终有一天会被客观规律所戏弄。但是,许多人不信这个“邪”,总是过于自信,总是希望挑战客观规律,最终走向失败。也就是说,上天从不因某个人的可怜而给予机会。
    这就是说,读懂客观规律的那些精英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看到了一些人为什么会成功、而另一些人为什么会失败的终极根源。或许,正是由于那些想改变客观规律的人们的无知,恰恰造就了能读懂客观规律的精英们的成功机会。换句话说,成功和失败的总和为零。你所失去的,正是别人所得到的。而你所得到的,可能就是别人失去的。问题是精英们总是得到得更多,于是社会产生不稳定的种子。
    作者借丁元英之口套用了世间较为流行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只可惜这种认识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意,这是后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想象和演绎之语,有点类似于在古老的《易经》所揭示的道理外面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不伦不类。事实上,凡是有一些道理的东西,不一定都非要冠以马克思主义。但是,精英们却热衷于此,一定有他们的理由。
    当今社会,言必称马克思主义似乎是一种时髦,但是“知”和“行”又未必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似乎抬出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可以证明说话人的权威性。但是,用歪曲的马克思主义来标榜自己的正统性,只能遭人鄙视。
    退一万步说,马克思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外国智者。但是,从古到今,马克思也不过是众多智者中的一个。也不是只有马克思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实就连遥远的中国战国时代的智者也同样有这种能力。《荀子•天论》中就有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社会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它不因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消失。顺势而治能使社会稳定,助乱妄为则使社会混乱),就是一个明证。也就是说,国内外的智者们终究会殊途同归地指出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相,但无论马克思或者是其它的先贤智者如何地智慧,都不能成为大众的救世主。真相是,他们能够揭示真理,但不能创造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无非也是思想潮流的一种。但是它诞生的目的绝不是为别人充当面门之用。
    小说借用“马克思主义”名义的主要根源可能是小说的几个重要场景发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和柏林。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暗示马克思主义是货真价实、性价比较高的德国货,而提起德国货毕竟是一件较为时髦的事情。作为小说中重要铺垫的一套高品质德国音响,很可能就是作者将其作为横跨物质和精神的一种象征。
    与之相对,小说另外引用最多的是佛家理论,当然这个也是进口货,只不过进口的时间相对远了一些。或许是进口的时间太遥远了,早已没有人将其当作进口货了。
    小说穿插了许多杂乱的、似是而非的思想,或许是暗示林林总总的中外思想理论(甚至是其它各种宗教理念)的混杂,才造成了中国人思想乱象。也使得一些看破个中奥妙的的精英们通过混水摸鱼、混淆视听,最终踏着失败者尸体铺就的路径顺利地登上成功者的宝座。暗示了这个社会中,隐形地存在着一个以精英人士为刀俎,而大多数人为鱼肉那样的金字塔状社会总格局。甚至,作者给主人公起名叫“丁元英”,或许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毕竟在小说中,丁元英的身分定位是玩弄规则的一名高手。
    在小说里,由于丁元英的良心发现,因而在最初的私募基金游戏中放下了屠刀。但是,他又经不起种种诱惑的挑逗,在“替天行道”这种自欺欺人的幌子下,精心导演了搅乱音箱市场的一场游戏。恰好应了李鸿章的一句经典之语,“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眼观当下,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为人所察觉的“利器”,只不过这些“利器”有着各种不同的化身,机遇巧合就会左右逢缘地伤害到人。从形而上的角度看,这个社会由精英们制定各种规则,但是他们也同时玩弄各种规则。如此这般,这些规则就成了精英们手中的利器。例如历朝历代的精英都宣称“以法治国”。不曾想“法制”正是历朝历代精英们手中的利器,从生产、制造、应用都为精英们所垄断。虽然“法制”所宣称的是公平、正义,但是当公平、正义之器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不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这种“法制”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假如身居高位的精英们心怀“法制”之利器,而远处江湖的精英们心怀“潜规则”之利器,而且又都掩不住“杀心自起”,那么这个社会只能出现乱象。
    凡是看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人,再看经作者亲手改编的电视剧《天道》,就会发觉缺少了小说中原有的空灵味儿了,具体是什么一下子还真说不清楚。事实上,两者之差在于后者故意弱化了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游戏规则。小说正是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幻化出一幅幅强势群体压迫弱势群体的众生相,以及一场场弱肉强食的闹剧。或许编剧不想明说,或许电视剧的导演根本没有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或许,根源不在于编剧,也不在于导演,而在于剧审的贫乏和无趣。
    也许小说之中的一句原话,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思想。“芮小丹心想:这人心事太多、脑子太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此言忽看以为是引用道家“大道至简”一语的语境,而事实上说的是一种平衡。
    或许社会现实就是用一袭五色彩衣包裹着丑陋胴体,终因隔着一层衣装,反而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可能就是“爱乌及屋”的缘故吧。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民众总是喜欢外表的绚烂,不喜欢事实真相的丑陋。无论你是道学家,还是小人,终究逃不脱人性的弱点。
    回到最初的问题,并澄清一个概念。归根到底,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呢?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在讲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时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列宁也指出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选集》第4卷第213页)
    或许,实事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就是跳出习惯性思维,远离那些所谓的精英们所谋划的诡计的最好的思想武器。


                                        ------------
  注1:“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也是中国古代实学的理论支柱。明代的王阳明对其有进一步的阐发,倡导“君子之学,唯求其是”。在延安,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新的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更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支柱。

 

提交评论


安全码
刷新

 

自1996年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域名注册、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服务,不断践行"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奉献个性化服务支持"的理念。作为戴尔"授权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提供与公司服务相关联的硬件产品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2号

电话:0371-63520088 

QQ:76257322

网站:800188.com

电邮: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微信:用企业微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