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作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文章与人品

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分类:参考消息

2015年浙江卷(适用地区:浙江)高考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文章与人品

作者:暮初
 
       一般而言,文章是写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思想表述。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进化,造成了中国文化中特定语境的复杂性,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异化和"文章取士"规则的影响,使得文章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文章中的言辞表述与作者本身的人品越来越失去对应性。“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一最初的文章特征历来只被一小部分心底坦诚的君子所保留。由于“人心惟危”的特征延续,大部分人为了适应社会关系的需要,越来越言不由衷。为了迎合一些社会的现实需要,不得不将自己的心声包裹起来,以假面目示人,就造成了许多文章成为应景文章或假面具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文章写得越真切,可能其背后的动机越复杂,人品可能越差,这是因为他想掩饰的东西越多。
       因此,对于同一篇文章而言,从文章看人品,还是从人品看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例如,南宋的著名奸臣秦桧,文章不可谓不锦绣,书法亦可称极佳,但由于人品太差,他的文章再好,没有人给予正面的评说,反而会揣摩其背后的不良用意。蔡京的书法和诗文不可谓不好,但是人品太差,后世在作“宋四家”(苏黄米蔡、宋代书法家)排位时,也羞于将其列入其中,而以同时代的蔡襄来替代。其实,仅从书法本身而言,蔡京的书法确有功力,正是由于人品问题,不由得不“人掩其书”。仅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看,现代著名汉奸汪精卫的文章也写得不错,也能够把投降卖国的行径写得冠面堂皇、正气凛然。而文化汉奸周作人能把文章写得平淡如水、自然如风、清新淡雅,情真意切,这种例子可谓俯拾皆是。相反,一些人的人品绝佳但文章一般,也有人顶礼称颂,比如文天祥、岳飞等人的诗文,这是由人品看文章。由此看来,文章与人品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一定有正向对应性。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最终会选择从人品来看待文章,而不是由文章的内容简单地界定写作者的人品,这就是东方国度的价值观,甚至就是以道德为评价标准。       
       其实,从古到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并没有多少改变。要让文章留传千古,首先要看写作者的人格特征是否足以留传千古,正所谓“道德文章”。道德一关通不过,证明写作者的人品格调不高,即使文章再好也是行不通。这是因为总有一些不怕死的史官和正直文人要将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记录下来,而历史背景就是所有文章摆不脱的最大语境,终将会把写作者的人品与其文章联系起来。由此看来,文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历史扯上了关系,同时与写作者的人品扯上了关系,因此世上有“文章千古事”的说法。也正因为如此,细览历史上不少的优秀文章,就会发现许多写作者很在意在文章开头作相关语境的铺垫,甚至是想刻意掩饰或限定什么似的。事实是,一个写作者的人品端正,则越给文章添光彩;人品差,文章最好也只能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象,这就是中国人思维中“知善知恶”的意象边界。      
       因此,要想文章好,除了写作技巧外,首先要求“心正”。而中国人历来将人品的要求列入了终身的行为标准之中,例如著名的《大学》对于“大学”(君子之学)列出了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封建社会总体上腐朽,封建社会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同样腐朽。传统价值观由历代的百姓所总结并约定俗成,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延续性。缺乏基本的、普适的社会价值观,那么对于“什么是人品”的道德边界,将产生根本性的模糊。尤其是当今金钱物质第一的不良价值观冲击之下。     
       在现阶段提出文章与人品的关系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一些贪官在台上大作道德文章,而台下大行苟且之事,而百姓们则会由小见大,使得官员的整体形象在百姓心中大打折扣,也连累了正直官员的为人处事和社会道德自信的倾斜。其实,文章做得再好,改变不了人心的直觉。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理智,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然后作出选择和判断。从道理上来说,人品好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虽然好的文章会给人品端正的作者增色,所谓的“锦上添花”;但好的文章却不能给人品有缺陷的作者加分。因此,欲让文章有价值而流传于世必先正人品,犹如整衣冠,必先正举止一样。文章与人品建立何种联系,全看文章作者自己如何把握。  
       对于文章和人品的评价,世上本无标准,只是看得人多了,标准就自然显示出来了。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