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饺子竟是用来治病的…一代医圣,万古流芳

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分类:参考消息

现代的人如果夸奖别人厉害的话

会用霸、神等

如学霸、学神

古人如果推崇某人在一个领域超凡的地位

会用仙、王等

如诗仙、诗王

但这些称号都是零散的、个性化的

仅仅是指高超的技艺

而有一个称号

是具有系统的、非品德高尚不可得的

那就是“圣”

至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

无一不是光耀千古的人物

而且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

咱们今天要走近的

便是有着割股之心的圣人

医圣——张仲景

 

(一)名医的诞生

古人不仅有“名”

而且有“字”

张仲景,名机

仲景是他的字

出生于东汉末年

南阳涅阳人

张仲景在小的时候

从史书中读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多年后他还感叹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他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

广览典籍,学习医术

同乡何颙看到张仲景刻苦的样子

便指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

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你勤于思考

而且性格低调和踏实

不喜欢唱高调,今后将成为良医

PS:(人各有所长,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

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张仲景在“勤求古训”的同时

还“博采众方”

甚至对人工呼吸、舌下含药等具体治法

都颇有自己的研究

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备受乡人的信赖了

 

(二)太守的创举

东汉年间

还没有科举制度

选官都是通过“举孝廉”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要推举孝廉一人

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

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

PS:(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古今用人的一贯准则)

张仲景被州郡举为孝廉

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很快,张仲景就有了苦恼

在那个时代

官员不能随便进入民宅

那还怎么能帮助百姓解除病痛呢

这难不倒张仲景

他宣布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

由他坐在办公的大堂上

为病人诊脉开方

做到办公、行医两不误

百姓纷纷感恩戴德

后来

人们就把中药店称为“堂”

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

通称为“坐堂先生”

用来纪念张仲景

PS:(原来“坐堂先生”是这么来的

真是公道在民心)

张仲景的志向是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

他觉得

将自己的医术和理论流传下来

能够救治更多的人

这个更值得追求

所以,他毅然辞去了官职

准备专心研究医学

谁知他的这一决定

竟促生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发明

 

(三)饺子的来历

张仲景辞官时

正赶上寒风刺骨的冬天

一路上

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面黄肌瘦,衣不遮体

耳朵更是都冻烂了

他心中十分难受

经过反复琢磨

终于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

起名为“祛寒娇耳汤”

大锅支起

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

用面皮包成耳朵模样煮熟

为穷人开始舍药治病

人们吃了“娇耳”

觉得浑身发暖

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就这样

“娇耳”慢慢流传开来

演变成了最受中国广大人民喜爱的食物

——饺子

据传,张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

每到冬至

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

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在张仲景的老家南阳

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PS:(“祛寒娇耳汤”只是张仲景从医生涯的小插曲

下面请屏息凝神

咱们说说张仲景最伟大的成就)

 

(四)经典的问世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

大规模伤寒病开始在全国蔓延

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可谓“家有僵尸,室有号哀”

张仲景一边潜心探索伤寒病的诊治

一边将实践升华

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努力

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此书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

是继《黄帝内经》之后

又一部不朽的医学经典

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

PS:(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盛名)

《伤寒杂病论》的伟大

不仅在于至今还流行着的

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等

著名方剂的汇编

更是在于发展并确立了

中医的一个基本法则

辨证论治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运用望、闻、问、切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治又称施治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

是诊治疾病中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张仲景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

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这对于后世中医的意义

怎么说都不为过

 

(五)“医圣”的加封

《伤寒杂病论》的命运是曲折的

当时纸张尚未大量使用

印刷术还没有发明

只能靠一份份手抄

想要广泛传阅相当艰难

不久,原书便亡失了

弹指间,岁月到了晋朝

有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

偶然看到了一些断简残章

于是全力收集,加以整理

因为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只能命名为《伤寒论》

就是这半部残书

逐渐在民间发挥作用

受到了众医家推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

“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张仲景去世800多年后的北宋

有位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

在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

就是被虫蛀了的竹简

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此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

而另一部分

是论述杂病的

PS:(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后经校订

更名为《金匮要略》

刊行于世

至此

《伤寒杂病论》又复活了

张仲景被尊为“医圣”

这既非官方所封

更非自吹自擂

而是在不断传承过程中

靠其稳定的疗效

靠百姓口碑相传

日积月累得来的

南宋时期

民间已有尊张仲景为

“大圣”、“亚圣”、“圣人”的明论

至清初则被尊为“医圣”

名扬于世

(PS:无论是为官还是行医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

都要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为正是这些无私忘我

为国为民的人

才缀连成了中华民族头上的璀璨星空)

(蔡相龙)